蔬菜不一定水煮 油炒可能更營養

《神經》期刊中一篇研究指出,每天最少吃一份蔬菜的人,比很少吃菜的人,大腦功能年輕11歲,重點是要搭配油脂來吃。

美國拉許大學醫學中心教授莫里斯(Martha Morris)調查960名58-99歲受試者的飲食習慣,和記憶力與心智技能(如專注度、想像力、閱讀能力等)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表現最好的前20%,每天都會吃1杯生菜沙拉或半杯熟菠菜。

許多人以為吃生菜或燙青菜更健康,但莫里斯指出,蔬菜、沙拉和油一起吃能攝取更多營養,如維生素K和葉黃素。炒菜時用適量的油即可,但重點是要用好油,建議平常以橄欖油、苦茶油或酪梨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來料理,並偶爾補充魚油或亞麻仁油。

吃太鹹小心傷腦!

鹽不只是引起高血壓的原因,美國最新研究指出,過鹹的飲食還可能傷腦。

刊登於《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的動物研究發現,高鹽飲食恐造成記憶、思考問題。研究人員在大鼠的每日飲食中加入8-16倍的鹽(飲食中含4%及8%鹽),僅僅2-3個月,大鼠就出現記憶與思考障礙。比如難以分辨新舊的物品、通過迷宮也出現困難,甚至無法築巢。

「轉換至人類的日常活動,這就是認知功能損傷、失智症,」研究主持人、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的神經學與神經科學教授伊耶戴寇拉(Costantino Iadecola)說。

對人類而言,這些損傷會產生記憶問題、迷失方向、無法穿衣、下廚、付帳等生活自理能力。鹽對腦部的傷害,來自一個間接途徑。伊耶戴寇拉解釋,過量的鹽會刺激小腸產生大量的輔助T細胞,進而增加免疫系統細胞激素IL-17的分泌。當身體處理過量的IL-17時,就無法提供足夠的一氧化氮,導致血管無法放鬆,減少輸送至腦部的血液量。

伊耶戴寇拉表示,研究中使用的鹽量極高,可能是美國民眾典型飲食的5-6倍。但他也提醒,「太多鹽隱藏在加工食品及外食餐飲中,沒人知道國人確切吃掉多少鹽,但我確定那遠遠被低估。」

好消息是,鹽對腦部的傷害是可復原的。當大鼠回復到正常飲食,腦部功能也回到正常,這表示,鹽所造成的腦部損傷能因減鹽而恢復。當然,平時還是應避免高鹽飲食,保護大腦遠離傷害。

父母想子女好 先從夫婦關係開始

研究顯示,孩子的父母彼此相愛,他們將遠更開朗,而且遠更有安全感。他們從父母看到關係的榜樣,還明白人與人應如何相處。

一項專門針對日記的研究顯示,當夫婦處理磨擦不善,往往會同樣影響親子的互動,特別是對於父親。另一些研究也發現,父母時常敵對下,子女較易與人打架,並歸咎於父母問題,在學校的表現也較差。

直升機父母過度專注子女

事實上,2014年一項研究調查40,000個英國家庭,發現母親若與配偶生活美滿,青春期的子女也會較開朗。至於父母離異,子女的人生觀往往較灰暗。因此,父母可為子女做的一件重要事,就是相親相愛。

不過我們雖然知道這點,卻往往很善忘。於2010年Pew Research曾訪問年輕人,到底“子女”或“婚姻美滿”較能令人生愉快,結果回答“子女”的受訪者較1997年同類調查多出3倍。不過將所有快樂建基在子女身上,其實是極度短視的策略。

父母有時將資源過度投放在子女的養育上,特別像今天這個時代充斥著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以致人們有時忘記了他們是團隊,寧願獨斷獨行。部分治療師表示,這是為什麼50歲以上的離婚率較25年前高一倍,而65歲以上的離婚率更高出兩倍。

忘記對方到老恨晚

康乃爾大學的老年學專家Karl Pillemer於2015年出版的《30 Lessons for Loving》一書中曾訪問700對夫婦,最大的發現是中年人將大部分時間放在子女、活動和工作上,這對人與人的關係是相當危險。他指出:「很奇怪,他們很少能記得與配偶單獨相處的時間,他們已放棄了這樣的時光。他們往往到了50歲到55歲時才開始有這個意識,但到那時兩人的關係已惡劣至再無法一起到餐廳聊天。」

唯一能避免這種悲傷的情況,就是記著子女並非兩個人結婚的原因。夫婦不應過度專注在子女身上,以致忘記了對方。

「穿越事業所」職業體驗

2019年暑假,奧海城為讓一眾家長及小朋友有個難忘的「工作」體驗,將帶大家穿梭時空到古代開辦 「穿越事業所」,讓小朋友換上古裝體驗與別不同的工作滋味,工作包括醫館大夫、客棧店小二、古玩店掌櫃及衙門捕快。

「穿越事業所」不僅是角色扮演拍照打卡的活動,小朋友需按職業的要求完成相應的工作,包括醫館大夫需要替病人把脈及開藥方,客棧店小二需要招呼客人及落單,古玩店掌櫃要處理及售賣不同古玩產品,衙門捕快要協助懸官查案及緝捕犯人,每個工作均有專人指導。小朋友完成工作後,可以獲得銅錢工資,可用來換領不同的禮品,讓小朋友全方位感受古代「打工仔」的體驗,是家長瘋狂拍攝好機會。是次活動由現代穿梭到古代,除了讓小朋友感受有趣好玩的古代工作體驗外,籍此增加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顧客於2019年7月29日至9月1日以Olympian Kids 或S+ Reward會員積分即可參加工作體驗一次。

苗條的人都吃什麼?

燕麥 早上吃高纖維質的燕麥,有助啟動新陳代謝,而且飽足感可持續到中午。研究發現,每日攝取膳食纖維不足6公克的人,10年下來,比至少攝取11公克的人重了3.5公斤以上。(一碗燕麥加上一小根香蕉和一條杏仁棒,便可提供約11公克的膳食纖維。)

辣椒: 美國普度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正餐中添加紅辣椒的人,對於油膩、重鹹和甜食的渴望較低。

牛油果

別以為牛油果脂肪含量高,就非瘦身食品。在《營養學期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午餐吃半顆牛油果的人,維持飽足感的時間比不吃的人來得長,而且飯後幾乎不會想再吃東西。牛油果有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有助保持血糖穩定,這是對抗飢餓感的關鍵。

堅果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的一篇研究發現,經常吃堅果的人,比不吃的人苗條。堅果富含蛋白質和纖維質,可滿足口慾並防止飢餓。杏仁和開心果是熱量與脂肪含量最低的堅果。

綠茶 日本一項研究發現,一天喝下5杯綠茶的人,比一天只喝一杯的減輕體重更為顯著,尤其是腹部脂肪,原因在於綠茶的兒茶素含量高。一般認為兒茶素可增加身體消耗的熱量,有助擺脫過多的身體脂肪。

摘自:《讀者文摘》中文版12月號 (P.18)

識飲識食—吃魚三竅門

作者:Kathryn Elliott
摘自:《Reader’s Digest》英文版2013年5月號(第12頁)
Tips for the Timid fish Eater

魚肉富含優質蛋白質、有益心臟的Omega-3脂肪酸和重要微量元素碘,而且脂肪含量低,是公認的健康肉類。不過,有人因為不懂得如何烹飪,或者不能忍受其腥味,而將魚類剔出菜單。如果您一向對魚嗤之以鼻,那以下三種辦法或許可以幫你重拾「魚」樂。

◆避免「魚」味過重
有些魚類,比如沙丁魚和吞拿魚,腥味相對較重,怕腥的您最好敬而遠之。相反,好像魴魚(Bream)、羅非魚(Tilapia)、剝皮魚(Leather Jacket)這類白肉的魚腥味不大,可以放心享用。

◆香料調味
腥味撲鼻的確難以下嚥,不妨「以毒攻毒」,用印度咖喱、辣椒、檸檬汁等重口味的香料來調味,讓腥味不見蹤影。

◆不要過火
大部分魚類的烹飪時間都很短,為了達到最佳食用效果,建議在魚熟透前就熄火,等餘熱繼續將它煮熟。

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用戶可用Apps 下載 《Mag Digest 名刊匯》瀏覽全本內容
或登入www.magazines88.com 瀏覽更多國際雜誌資訊。

童年多運動 老年少骨折

編譯:黃惟伶
摘自:康健雜誌2013年5月號

預防老年骨折,從童年多運動開始!瑞典思科納大學醫院的研究證實,若是從小就維持每天規律運動的習慣,老年時骨折的風險將可大為降低。

研究者羅森格倫( Bjorn Rosengren)指出,根據研究結果,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的確能夠強化孩童的骨骼、提高骨質密度,所以現在多運動不僅可讓孩童遠離肥胖,也能使他們在老年時的骨骼更為強健。

這項研究計劃長達六年,共調查了2300位7至9歲的孩童,將孩童分為每天運動40分鐘與每週運動一小時對照研究,並記錄其骨骼發展的相關數據,結果發現運動時間較多的孩童,骨質密度和強度均較佳,骨折的機率也較低。

此外,研究團隊亦調查了約700位平均年齡69歲的退休男性運動員的骨質密度與骨折機率,發現與同齡相比,退休運動員的骨質密度疏鬆程度較小,也有較好的骨骼強度。

隨著年紀增長,骨質變得疏鬆、脆弱,使得老年人常因輕微碰撞就骨折,而髖部(為組成骨盆的大骨)骨折更是使老人長期臥床或致命的一大元兇,因此,父母宜多加注意家中孩童是否有良好的運動習慣,預防勝於治療,老年不骨折。

本項研究近日已於芝加哥舉行的「美國骨科學會運動醫學日」會議上發表。 

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用戶可用Apps 下載 《Mag Digest 名刊匯》瀏覽全本內容
或登入www.magazines88.com 瀏覽更多國際雜誌資訊。

你不知道8個喝水的祕密

身體缺水?聽起來像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如果喝的方法與時機錯了,就可能讓你身體缺水。而且水分不足時,身體不一定會用口渴的方式告訴你,而是不知不覺地從其他地方吸收水分。想要讓身體隨時隨地不缺水,學習8個喝水法,不用花力氣花大錢,就能夠靠喝水養生。

1.  睡前喝水 可預防心肌梗塞或中風
血液中有七成是水分,身體缺水時,血液就會變得濃縮、黏稠,影響血流,身體就必須提高血壓、縮小血管。睡覺時,身體依然會因呼吸、排汗等排出水分,這7-8小時中卻無法適時喝水。所以睡前1-2小時喝水,並且早上起床時立刻喝水,可達到預防血管阻塞的妙效。

2.  一起床就喝水 改善便秘
早上喝一杯水有助腸胃蠕動,改善便秘,若前一晚先把水放在床頭,起床時立刻喝下去,效果加倍。常溫冷水比溫開水更能刺激腸子蠕動,但沒有證據顯示加鹽有助排便。

3.  運動前先喝水 表現更亮眼
大多數人習慣運動後才喝水,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在運動前就先喝一杯水。因為運動的目的是訓練肌肉並增加血液循環,當血液中水分充足,運動時血液流動才會更順暢,供應肌肉與細胞充足的氧氣與養分,讓運動表現更好,不易疲累,也可避免中暑。

4.  喝酒時,也要多喝水
喝啤酒時感到清涼暢快,別以為是在補充水分。酒精含有利尿的成分,喝酒後上廁所,排出的都比喝下去的多。而且酒精會使血管擴張,體溫上升,也容易造成大腦跟身體缺水。因此喝酒的同時,也別忘了同時補充水分,可以減少隔天起床後口渴和皮膚乾燥的情況,也有助減輕隔天的頭痛。

5.  焦躁疲憊時 喝杯水立即頭腦清醒
突然感到沒來由的疲累、情緒焦慮、暴躁、或者大腦沉重且注意力無法集中時,也可能是缺水的表現,試著喝一杯水來恢復活力。老人家改變姿勢而產生姿勢性低血壓的暈眩時,也可能是缺水造成血液量不足所引起。一天平均約要喝2000cc左右的水才夠,但應在一天當中平均分配補充時段,讓身體隨時都不缺水。也要依照活動量做調整,像是泡熱水澡、夏天長時間在外或待在冷氣房內,都要多補充1-2杯水。

6.  天黑後才煮開水 水質最佳
早上起來若立刻燒開水,水質最不好,因為水管閑置一個晚上後,容易沉積各種髒物、雜質。所以最好晚上燒開水,這時的水管已經被大量用水清洗一整天了。

7.  大口喝水等於沒喝 切記要小口喝
不管是不是大量流汗後,喝水時都要小口小口地喝,因為一次灌下太多水時,腎臟會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便會加速排尿的速度,反而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有足夠的時間送到身體各處。

8.  瓶裝水容易長細菌
網路上流傳,喝瓶裝水之後,瓶口過一天就會長出許多細菌,這個說法是真的,最好的方式,還是自己帶水壺。不過,即使是水壺,也要記得每天清洗吸管與瓶身,不鏽鋼的質料則比塑膠的好。

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用戶可用Apps 下載 《Mag Digest 名刊匯》瀏覽全本內容
或登入www.magazines88.com 瀏覽更多國際雜誌資訊。

孩子壞脾氣 別以為只是叛逆

孩子壞脾氣 別以為只是叛逆
作者:張靜慧
摘自:《康健》2013年5月號

孩子的脾氣像活火山,動輒就爆發,怒吼翻桌、摔東西、打架……在過去,這往往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易怒情緒似乎又不能單純用過動症來解釋,但那是什麼?

經過國內外專家長期的研究和討論,今年五月開始,有一個新的診斷「嚴重情緒失調」(或稱「破壞性情緒失調」),可以說明這群孩子的狀況。嚴重情緒失調者長期處在易怒狀態,稍遇挫折就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時常「火山爆發」,且持續超過一年,明顯影響生活、學業或人際關係,就該留意了。

很多父母覺得,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叛逆、火爆,過了這時期就會變好,哪有嚴重到需要看醫生?不過專家提醒,診斷並不是要標籤孩子,而是提醒大家這群人的存在,需要用不一樣的方式來幫助他們。

用「你怎麼了」助孩子冷卻 
發現孩子有失控跡象,比如眼神兇狠、臉漲紅、握拳、講話愈來愈大聲等,當下就用輕柔的語調問︰「你怎麼了?」這句話沒有批判意味,可以為高漲的情緒降溫,幫助孩子「暫停」、冷靜,把他拉回現實,覺知自己的狀態。絕不要火上加油,激怒對方︰「想打就試試看!」

教孩子控制心中的野獸 
情緒人人有,但需要學會如何表達。「你可以生氣,可以說出來、畫出來,但是不可以摔東西、不可以打人。」先接納孩子生氣的情緒,再引導他用恰當的方式表達。運動就是抒發情緒的好方法。

找到情緒背後的原因 
人通常不會毫無理由就情緒失控。可能孩子在學校、補習班或家裡發生了什麼事,或者就是單純餓了、累了,所以火氣大。孩子可能不會主動講,需要大人觀察、用開放式的問題來問,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事開啟話題,然後旁敲側擊打聽學校發生了什麼事。

檢視親子關係,調整教養方式 
孩子如何表達情緒,往往從小就有蛛絲馬跡,而父母的回應方式決定了他們會不會繼續用這種方式表達情緒。如果孩子從小就習慣用哭鬧來讓父母滿足自己的需要,長大後通常會延續這樣的行為模式,父母已無可奈何。因此,親子應該回到原來的位置,父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給孩子規範和指引,幫助孩子也回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單純滿足他們。孩子的情緒表達,有時候也是跟大人學的。如果孩子動不動情緒反應強烈,父母恐怕也要檢視一下自己表達情緒的方式。

▲必要時使用藥物
「嚴重情緒失調」目前並沒有專門的藥物,但臨床研究發現,用治療躁鬱症的藥物來治療嚴重情緒失調效果不錯,如果試過各種方法都沒有辦法緩和情緒,可考慮服用適當用藥。

幫孩子做情緒的主人,一生受用不盡。

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用戶可用Apps 下載 《Mag Digest 名刊匯》瀏覽全本內容
或登入www.magazines88.com 瀏覽更多國際雜誌資訊。

健康好選擇

健康好選擇 
摘自:《讀者文摘》2013年2月號 (第72頁)

或許你未曾覺察,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事情,有許多會對身體產生即時而且重大的影響。以下這七項看來雞毛蒜皮的生活習慣,有可能提高或降低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風險。

◆不吃早餐……會怎樣?
一覺睡醒,身體已經十二個小時沒有進食,這表示我們血液裡的葡萄糖可能不足,需要補充熱量。如果不吃早餐就出門,血糖處於較低狀態,大腦就無法全速運轉,嚴重時甚至會胃部不適或者手部顫抖。而且不吃早餐的人往往午餐和晚餐會吃得較多,更傾向於吃零食,久而久之發胖也不足為奇。坐下來好好吃頓早餐,可使你產生胰島素抗性的機率降低五成,而胰島素抗性正是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

◆吃巧克力…… 會怎樣?
甜食的主要成分是糖,所以吃完之後血糖會立即上升,但吃巧克力導致血糖升高的作用比較輕微,原因是裡面所含的脂肪稍微減緩了消化過程。不過,巧克力的種類也很講究。比如牛奶巧克力含有太多會阻塞動脈的飽和脂肪,除了填飽肚子之外沒有什麼營養價值;而黑巧克力則含有抗氧化劑,可以降低血壓。

◆蘋果當零食…… 會怎樣?
所有質地粗糙的食物對人體都有好處,但蘋果中所含的可溶性纖維,更含有一項特殊功能─控制血糖。它會在小腸裡變得黏稠,減緩消化速度,換言之,蘋果裡面的糖分被身體吸收的速度很慢,血糖升高的程度微乎其微。而且蘋果還含有一種抗氧化劑,這種強大的化合物可以降低罹患氣喘、心臟病,甚至某些癌症的機率。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果然是沒錯的。

◆整天坐著…… 會怎樣?
身體需要利用葡萄糖來產生能量,如果一整天懶洋洋坐在沙發上,肌肉無需動用葡萄糖,時間久了會引發兩大問題:第一,身體把沒消耗的糖分轉化為脂肪;第二,血液裡閒置的葡萄糖可能會使一種叫做最終糖化蛋白的危險化合物大量增加,損害神經和血球。這就是高血糖可能導致腎臟病、神經受損、失明等糖尿病併發症的原因。

◆一天到晚生氣……會怎樣?
動輒發怒除了讓自己不開心之外,還會損害自己的身體,比如體重增加、患上糖尿病等。生氣是一種情緒性的壓力,會刺激腎上腺素和相關荷爾蒙的分泌,而這些“壓力”荷爾蒙的影響之一就是提升血糖。此外,整天怒氣沖沖還會損害心臟,怒火中燒的人體內一種成為內皮素的物質也會增加,這種物質會造成動脈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引發心臟病。

◆整天很開心……會怎樣?
剛才說到不良情緒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大量分泌,從而升高血糖和提高心率,那整天笑呵呵的話,這種“壓力”荷爾蒙就沒有大量分泌的理由,人自然更加健康。另外有研究發現,樂觀積極的人分泌的細胞素比較多,不容易被病毒感染。

◆一天只睡5小時……會怎樣?

睡得太少會降低體內的瘦體素水準,增加暴飲暴食的可能性,但同時又提升了“壓力”荷爾蒙的分泌,促使身體將更多葡萄糖輸送到血液中。害處還不止這些,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使免疫系統停止分泌抵抗細菌的化學物質,人體會容易生病。

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用戶可用Apps 下載 《Mag Digest 名刊匯》瀏覽全本內容
或登入www.magazines88.com 瀏覽更多國際雜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