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治大事一觸即發

2020年將是全球的轉捩點,發達國家出現兩極化,危機加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較以往都要嚴重,而中美兩國將在21世紀把全球分成兩大陣營。
 

  1. 誰管治美國?

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特朗普在層出不窮的指控中,若仍然能獲勝,選舉結果將惹來極大爭議。假如他落選,但兩大陣營得票接近,同樣會爭拗不休。敗方可能未必接受法庭最後的裁決。

  1. 科技戰

中美兩國爆發的科技戰早已影響兩國的科技、人才和投資交流。到2020年,兩國戰線將從戰略性領域,例如半導體和5G等,轉到更廣泛的經濟活動,為全球企業帶來很大的地緣風險。

  1. 印度怒吼莫迪

2019年,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高舉印度教民族主義,作為政府施政重心。現在,各類示威蔓延全國。反對派領袖將直接挑戰莫迪,導致後者在推動經濟改革上寸步難行。

  1. 歐洲局勢

歐盟期望積極應對其他國家的挑戰,力求經濟和政治上不失寸土,但這卻與美國和中國造成摩擦。歐盟將利用法律,讓反壟斷的官員繼續針對美國科技巨頭。至於貿易方面,歐盟將更堅持執法,以及實施商品關稅。

  1. 氣候轉變帶來政治與經濟壓力

氣候變化日益嚴峻,在這方面社會不會原諒那些不負責任的投資者和企業。因此,供應鏈將出現徹底改變,這會為碳密集型行業帶來重大風險,因為投資者將避免參與這類行業,拖累資產價格下跌。

  1. 什葉派勢力漸強

美國對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政策失敗,對中東地區的穩定埋下計時炸彈。特朗普和伊朗領導層都不願全面開戰,但伊朗將騷擾波斯灣行駛的運油輪,更會向美國發動網絡戰。美國對敘利亞政策混亂,同樣將在2020年帶來地區性危機。

  1. 拉丁美洲騷亂持續

拉丁美洲民眾將繼續為疲弱經濟增長、腐敗和劣質共公服務走上街頭抗爭,當地政局仍會動盪不休。民眾要求政府增加開支,將影響政府縮減開支的計劃。我們將看到示威持續,而政府的債務急升,反對派領袖將日漸受到歡迎。

  1. 土耳其

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他受到黨內重量級人物背叛,大受民眾愛戴的前盟友組成新政黨。他的執政同盟已經肢離破碎。至於土耳其與美國的關係將因為制裁繼續低迷。

上億人急需網上醫療 市場龐大待發展

平安好醫生推「訂享計劃」 致力改造醫療行業
 
中國保險巨頭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好醫生於8月宣佈推出年費「訂享計劃」,提供網上診症服務,並由資深醫生負責。用戶每年支付人民幣499元到人民幣1,999元,即可向專科醫生諮詢各種健康問題,由高血壓到初生嬰的消化系統問題,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提問。
 
這種業務模式期望重建中國龐大的醫療系統,迎接互聯網醫療時代。中國的科技企業已徹底改變多個行業的面貌,包括消費購物、招車乘載、外賣訂餐等。現在像平安好醫生、阿里巴巴到騰訊等巨擘均同樣在致力改造醫療行業。
 
網上醫療市場增長巨大 助政府解決資源問題
 
據Frost & Sullivan估計,中國的網上醫療市場預計到2026年將達人民幣1,980億元,較2016年的人民幣110億元增近20倍。平安好醫生行政總裁王濤指出:「行業內所有人均在開發這個市場,投資者亦在觀望,留意著這些互聯網醫療企業能否賺取盈利。我們已清楚看到家庭醫生服務將會成為增長動力。」
 
王濤表示平安好醫生目標在未來5年與1,000萬家庭簽約,從中創造每年人民幣100億元收入。這個數字較2018年的銷售額人民幣33億元增加約2倍,目前平安好醫生的收入主要來自網上銷售健康產品和補健品。該公司預計到2021年將能扭虧為盈。
 
Ernst & Young上海的合夥人Sharry Wu指出:「中國的大醫院長年累月都擠滿了人,那裡的資深醫生都在忙於治療普通科疾病,而其他普通級醫院的使用率卻很低。中國政府正致力引導病人到各級醫療機構,而互聯網公司則可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需求全球稱冠 政府將大力推動發展
 
不過中國的法例目前不允許病人首次應診時由網上醫生負責,只容許網上醫生跟進或處方藥物。大和資本市場(香港)的亞洲金融研究區域總監齊曉亮表示:「這仍然是新興的市場。」
 
中國正急需新型醫療模式,因為每年新增近400萬確診癌症病人,而2017年1.14億人患有糖尿病,去年亦有心臟病患者2.9億人,各疾病的患病人數均全球稱冠。
 
目前各科技巨擘均致力搶奪這個市場。例如騰訊的微醫表示其潛在用戶將達2億人;阿里巴巴的阿里健康則已與15,000資深醫生簽約向用戶提供網上診症和諮詢服務。雖然這些企業目前均未有實質盈利,但政府的政策最終將有刺激作用。

人工智能黑箱作業 信任與否成難題

人工智能依賴數據 資料不足如廢功武
 
香港的投資公司Deep Knowledge Ventures在2014年引入電腦計算程式,這家管理1億歐元的公司期望以數據分析策略進行投資,而非依賴人類的直覺。管理合夥人Dmitry Kaminskiy表示混算程式主要採用否定機制。如果系統發現風險,Deep Knowledge就不會進行相關投資。
 
不過5年過後,Deep Knowledge已改變重心,不再使用該計算程式。美國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教授Brain Uzzi指出:「因為數據不足,所以今天重大決定都是依靠我們的直覺。」
 
不過隨著累積更多數據,人工智能總會擔當更多角色,這只是遲早問題。然而,部分管理權威和理論家卻過度追捧人工智能。
 
過度信任系統釀禍 無人可解混算操作
 
今年初有一篇研究論文警告這些管理層不要太過著迷人工智能。作者之一的卡迪夫大學學者Dirk Lindebaum表示:「我們放手給予這些程式越來越大的自主權,但最後變成沒有選擇,盲目跟隨程式指示。」
 
包括Lindebaum在內的學者指出兩架波音737 Max 8客機墜毀就是自動系統的警號。機司並不完全理解系統的運作,自然不可能判斷系統被錯誤的感應器數據蒙蔽。
 
這種「自動系統的異常」正令市場對人工智能感到憂慮,因為今天許多強大的機械學習程式根本沒有人知道當中的混算如何操作。系統如何得出結果並不透明,即使是編寫程式人員也一頭無緒。
 
電腦有時勝人腦 信與不信難決策
 
不過系統發出異常指示,有時卻又會超出人們的智慧。例如2016年Alphabet的AlphaGo人工智能算式擊敗圍棋世界軍冠。其實在第二局第37步棋,AlphaGo下了非常詭異的一步,以致當時大賽的專家評論員均對AlphaGo不看好。這一步亦令AlphaGo的研究員困惑,但最終事實證明,AlphaGo作的是正確決定,只是沒有人能理解而已。
 
因此,到底決策者應否信任人工智能系統呢?像AlphaGo的例子,若不相信系統混算,那麼這精彩的第37步棋便永不會出現,勝負亦可能改寫。但是對於波音737 Max 8的例子,信任系統卻釀成大禍。
 
這個難解不易找到答案。紐約大學專門教授人工智能課程的商學教授Robert Seamans便表示,正因這個原因,管理者必須完全理解系統運算的原理。

柏林圍牆倒下30周年 智慧與專重締造和平結局

柏林圍牆歷史性倒下 歷史巨輪早有伏筆
 
柏林圍牆曾經分隔東西柏林長達幾十年,但這堵圍牆分隔的,其實還有東西德,以致整個歐洲變成東西兩大陣營。然而,這堵看似屹立不倒的圍牆,最終在1989年11月倒下。這場歷史性運動考驗了相關政治家的責任感和智慧。
 
當時前蘇聯控制的中歐和東歐國家,民主進程其實已經勢不可擋。人們對民主的渴求更加迫切。東德在1989年的處境早已岌岌可危,大量人民離開國家,前往已經向西方打開門戶的匈牙利和捷克。東德許多大城市的人民都走上街頭和平示威,但隨時演變成無法控制的暴力抗爭。
 
當時舉國上下都是不滿聲音,政府已失去管治能力。全國上下都在爭取民主和言論自由,要求解散政府,統一德國。在這種巨大力量下,柏林圍牆的倒下已是遲早的事。
 
各國領袖展現智慧 和平手段解決糾紛
 
眼見內戰隨時爆發,但前蘇聯領袖從一開始已決定不採取軍事震壓。東德的抗爭者則盡力確保整場運動和平進行,不損害國家核心利益和歐洲和平。
 
這一點對當時局勢極為重要。因為隨著柏林圍牆倒下,東德局勢急轉直下,東西德統一更已成為國際重要議題,以致前蘇聯舉國震動,蘇聯國民擔憂不已。過去希特拉的侵略和二次大戰陰影仍記憶猶新。除了前蘇聯,就連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等國亦同樣憂慮昔日的德國最終會捲土重來。
 
因此,前穌聯領袖戈爾巴喬夫(Gorbachev)若反對東西德統一,各國都未必發聲。然而當爭取自由的呼聲鋪天蓋地,震壓將造成難以預測的災難後果。回顧當年的局勢發展,好像一切都相當如意,最終大團圓結局。
 
人民成為最終英雄 改寫歷史和氣收場
 
然而,和平其實背後充滿暗湧。在六輪會議中,東西德兩國、前蘇聯、美國、法國和英國爭論激烈,各持不同意見,會談隨時失敗告終。幸好當時各國領袖均高瞻遠矚,敢於承擔,而且展現高度智慧的外交手碗。
 
不過若說到誰是這場運動的最大英雄,其實是人民。他們在整場運動中的角色,比各國領袖更重要。首先是東西德兩國人民強烈渴望統一,而且致力以和平方式表達訴求。其次是前蘇聯人民,他們理解德國人民的意願,彼此尊重,最終同意德國統一。否則的話,前蘇聯政府相信難以允許這場運動圓滿成功。

化妝巨擘瞄準長者 人口老化成寶藏

長者化妝現機遇 各大企業躍躍欲試
 
全球美容化妝公司眼下迎來黃金機會,正全力開拓長者化妝市場,專攻50歲、60歲,甚至更大年紀的女性。據Research & Markets資料,長者相關產品及服務的市場未來5年將增長50%至800億美元。
 
未來10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5歲以下。行業趨勢分析機構Beautystreams業務發展副總裁Stephanie Gabriel表示:「長者人口將是全球美容公司其中一個重要市場。」
 
全球人口均在老化 市場龐大不容忽視
 
日本成為化妝製造商最佳的試驗場。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資料,日本超過一半女性年齡在50歲以上,到2050年這個比例將迫近60%。
 
因此,Pola Orbis和宿敵Shiseido及Kose投放越來越多資源全力搶攻長者市場,生產迎合她們需要的產品,例如部分彩妝改為霜膏,而非傳統的粉末,因為後者較容易突出皺紋線條。Shiseido又出售小型頭梳,梳端略帶染黑顏料,可同時替白髮染黑。
 
Pola Orbis、Shiseido和其他生產商在日本的試驗,將可因此取得優勢,作好準備往後搶攻中國這個更大市場。到2030年,中國60歲或以上人口將佔整體四分之一。除了亞洲市場,其他地區的潛力亦很大。以英國為例,據研究機構Kantar Worldpanel,55歲以上人口已44%在使用化妝產品,過去4年增長5%。Gabriel指出:「人們越來越明白人口老化不只是日本的現象,其他國家也是一樣。」
 
宣傳策略需調整 現代傳統各走路
 
不過向長者推廣美容產品存在挑戰。除了包裝字體要大,容易閱讀,但又不能太明顯令人覺得產品是針對長者。產品上若加「抗衰老」等傳統字眼,亦沒有太大作用。因此,傳宣策略往往避重就輕,強調如何突出美感,而不是隱藏缺憾。
 
日本輸入化妝品協會表示,日本化妝出口在2017年和2018年增近一倍至超過46億美元,但長者化妝產品生產商在海外卻沒有顯著擴展業務。即是說在日本這批巨頭進軍各地前,各國本土競爭對手可趁機會先搶佔市場。
 
澳洲初創企業Rageism今年便開始出售長者化妝品,公司利用網站廣告針對合適用戶,當用戶搜尋長者一些生理特徵如「熱潮」(hot flashes)或「眼瞼鬆馳」等,系統便會自動彈出廣告。另一方面,像Pola一類生產商則沿用傳統直銷策略。

茶葉保存不當 竟讓肝指數飆高?

全球喝茶人口超過2億。喝茶的好處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但怎麼會喝出肝指數飆高?
 
茶葉發酵程度分4種 保存不當恐生毒素
 
許多研究證實喝茶的好處,包括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去油減肥等。
 
茶葉根據發酵程度,主要分成不發酵茶、部分發酵茶、全發酵茶以及後發酵茶。
 
不發酵茶主要是綠茶;部分發酵茶有條形包種茶(如文山包種茶)、球形烏龍茶(包括高山烏龍茶、凍頂烏龍茶、鐵觀音茶、紅烏龍茶)、東方美人茶;全發酵茶主要是紅茶;後發酵茶則有普洱茶、台灣的陳年老茶。
 
 
茶葉保鮮5大原則 低溫、乾燥、抗氧化
 
避免照光:兒茶素本身怕光,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及一些與香味成分有關的不飽和脂肪酸遇光也容易氧化,使茶葉品質劣變。
 
隔絕氧氣:氧氣會加速茶葉氧化,品質改變。建議選小包裝,開封後儘快喝完,或者密封起來放到冰箱。
 
低含水量:茶葉含水量12%以上就有發霉風險,乾燥度建議在3-5%之間。環境本身要夠乾燥,包裝材料也要不透水。
 
防止異味:茶葉的多孔結構和化學成分容易吸附水分和異味,因此貯放茶葉的環境和包裝材料必須非常乾淨。
 
低溫貯放:貯放地方溫度愈高,茶葉劣變速度愈快,最好放到冷凍或5℃冷藏低溫存放,延長保鮮期。但是茶葉怕異味,要確實密封或裝進真空罐,再放到冰箱。
 
全發酵的紅茶或重發酵、重烘焙的茶,例如凍頂烏龍、鐵觀音、東方美人、紅烏龍,成分較安定、不易再氧化,雖然也要儘量密封,避免照光、吸濕,卻比較耐貯放,有時放置半年至1年還能轉化風味,變得更加圓潤,降低茶葉剛製好時的生菁味、火燥味。
 
後發酵茶通常被視為陳年茶,市場上通常年份愈長價值愈高,有些普洱茶不是拿來喝,而是被用來收藏增值。
 
陳年茶比較不擔心氧化,不過貯放時還是要儘量乾燥,避免吸濕,尤其高溫多濕的地方,很容易放著放著就長了一層白白的黴菌。許多人陳年老茶捨不得喝,打開一看早已發霉,喪失品飲價值。
 
降低生菌數 普洱茶煮沸後再飲用
 
除了後發酵的熟茶要考量微生物的安全性問題,特別講求以沸水煮過後再飲用,降低生菌數;其他茶種的沖泡溫度則決定於各特色茶的風味。
 
除了壺泡的功夫茶,不少人也會買茶包直接放入杯中沖泡,茶包雖方便,保存條件卻更嚴苛,因為愈細碎的茶,氧化速度愈快,也愈難保存,尤其綠茶或輕發酵茶,很快就會喪失原有的特色風味。
 
茶葉中有許多保健成分,常飲茶、益身心,但也要選對時間喝茶。茶含有單寧酸,胃不佳的人或空腹時應避免喝濃茶,而且茶葉浸泡愈久,單寧酸溶出愈多,不發酵的綠茶又比烏龍茶、紅茶含有較高的單寧酸。此外,因為茶葉含有咖啡因,有睡眠障礙的人應避免太晚飲用。

全球監管電子煙 中國擋不住新熱潮

電子煙引發健康疑慮 全球陸續禁止銷售
 
全球各地的監管機構不斷打擊電子煙初創企業,連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煙草市場也加入反對行列,這令一眾電子煙公司苦不堪言。
 
中國政府表明擔心電子煙對青少年的影響,在幾周內已迅速採取管制措施,強力打擊這個行業。當局在11月1日禁止網上銷售電子煙,又計劃禁止在所有公共場所吸食電子煙,但傳統紙煙則不受限制。
 
從印度到美國,再到巴西,全球掀起反電子煙浪潮。電子煙最初聲稱有助吸煙人士戒煙,但現在卻發現電子煙與一種神秘肺病有關,已經導致1,888人患病,37人死亡。
 
新煙油口味特別 大受煙民歡迎
 
不過,經營電子煙品牌SnowPlus的RELX Technology和深圳雪物科技等初創企業還沒有完全放棄中國這個市場,仍希望說服當中的3億煙民轉用高科技煙。上海Kantar Consulting的董事Piachaud表示:「即使只能說服少數煙民,由於中國人口龐大和深厚的吸煙習慣,已經能賺很多錢。」
 
在中國加大監管力度下,電子煙製造商為求電子煙銷量保持增長,於是生產新的煙油口味。這種策略在美國已遭受抨擊,因為Juul Labs把芒果和薄荷等香精加入電子煙內,令不抽煙的青少年也開始抽電子煙。Juul否認產品主攻年輕人,表示引入新口味只是想更多吸煙人士借電子煙來戒掉傳統紙煙。
 
RELX最成功的產品可說是綠豆味,公司還嘗試泡泡奶茶和香桃烏龍茶等口味,包裝又別出心裁,迎合萬聖節和聖誕節等節日相關主題。另一方面,SnowPlus在東南亞市場亦推出一種豆莢口味,類似於能量飲料Red Bull,此外還出售味道像荔枝和菠蘿椰子的霧狀豆莢。上海LEK Consulting合夥人Yong Teng指出:「新口味非常重要,因為這可吸引煙民或追捧新潮文化的人。」
 
國內煙民不斷增長 電子煙市場潛力大
 
中國的電子煙年度銷售額在2018年估計為7.81億美元,與美國的30億美元相比微不足道。但中國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吸煙習慣,因此相關公司深信電子煙具有很大潛力。
 
儘管全球吸煙率正在下降,但中國的吸煙率一直穩佔人口三分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中國15歲至24歲年輕人吸煙率從2010年的17.9%上升到2018年的18.6%。
 
電子煙製造商表示,他們正在適應瞬息萬變的煙草市場。「當不同市場出現不同法規和期望,我們會調整產品資訊,確保符合規定。」

未來肉大受歡迎,跟傳統素肉有什麼不同

Bill Gates、Leonardo DiCaprio等人一吃就愛上的肉,居然是假的!中文稱「植物肉」或「未來肉」的Beyond Meat和環保掛鈎,成為時尚,正風靡全球。它為什麼能夠做到色香味幾可亂真?
 
未來肉究竟是什麼?從成分上來看,有水、豌豆分離蛋白、芥花籽油、椰子油、增稠原料、馬鈴薯澱粉、香料、麥芽糊精、酵母萃取物、鹽……等20多種。更簡單地說,就是素肉排。
 
營養價值較高、較安全 但鈉含量也高
 
從營養來看,營養師程涵宇分析,未來漢堡肉的營養價值,的確比一般漢堡肉高一點,包括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C都比較多。特別的是,鐵質含量甚至比漢堡肉排高,她指出:「但這不確定是因為做了營養強化,或是利用天然食材去提升。」
 
至於未來肉和傳統素肉相比,蛋白質、脂肪量差不多,不過未來肉使用的油脂是芥花油和椰子油,更貼近大眾對於「吃好油」的喜好,而傳統素肉大多採用大豆油,比較普通。
 
但是,未來肉的鈉含量不低,一塊113克的漢堡排就含有380毫克的鈉,若吃漢堡時,再淋上番茄醬或其他醬料,一餐吃下的鈉恐怕爆表。
 
未來肉雖為加工食品 少添加可對環境更友善
 
不過,回到日常飲食,儘管植物肉很受歡迎,但營養標示上主成分後一長串原料名稱,也直指著這種食物是「超加工食品」,似乎與「天然」、「無添加」的飲食趨勢背道而馳。
 
簡相堂認為,雖然不必刻意將食品添加物妖魔化,但若能做到少添加,不但符合追求健康的消費訴求,降低浪費以及減少多次加工的能源,對於環境也能夠更友善。
 
簡相堂解釋,由於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的形體不同,要將植物蛋白壓製漢堡排或絞肉型態都比較容易,但要不加黏著劑添加物,就形成一整塊「肉」,可不簡單。食品製造商已經開發出這項技術,做成的植物肉可調味製作成牛肉、豬肉與鴨肉料理,比起需要二次加工的人造肉技術省下20%的材料與一半工時。
 
可以預期的是,這幾年將是植物肉、人造肉百花齊放的時代,無論素食、葷食者,都能有更多元的選擇。

全球現STEM人才荒 企業攜手參與培訓

STEM人才嚴重缺乏 企業日益重視相關人才
 
全球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人才目前正嚴重短缺。諮詢公司Korn Ferry於2018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30年全球科技行業將出現430萬職位空缺,人才荒問題嚴重。
 
由於科技相關行業現在已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三分之一。因此若人才短缺無法解決,將演變成經濟危機。
 
已有20年歷史的Chief Executives for Corporate Purpose(CECP)是由全球超過200家最大型企業組成的聯盟。CECP最近發現一個重要趨勢,據2019年的一項報告顯示,在2016年至2018年間,越來越多企業視STEM發展為重點,相關數字上升6.5%,屬於各分部中升幅最大。
 
美國一哥之位將受動搖 急需相關正規課程
 
由於企業越來越看重STEM,CECP亦積極配合,推出不同的相關課程培訓這方面的人才。CECP數據分析高級經理Andre Solorzano表示:「所有學員都專注獲取STEM學習。我們期望找出方法協助他們尋求解決方案。」
 
根據非牟利智庫機構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指出,到2032年全球STEM相關職位最多的新力軍將來自亞洲,因此若美國的學生得不到相同的STEM課程培訓,則美國將有危機,隨時失去全球科學和科技一哥之位。
 
CECP的研究顯示,將資金投入外展課程,如編程和機械人等,其實作用未必太大。原因在於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根本沒有接受相關正式基礎課程,未能發展出重要技能。因此,所有學校理應有相關課程,接受相同的STEM教育。
 
學校資源未能支援 企業參與出一分力
 
Solorzano指出:「研究顯示八年級代數是一個重點。但校方雖然明白這個課程很重要,而課程上亦有此需求,但由於資源缺乏,以致無法提供這類課程。因此,重點並非只是設計非正規的課餘或暑期課程。
 
CECP正致力與各企業合作,取得它們的參與,共同制定一些課程框架。這些工作正取得成果,期望能收窄STEM人才方面的缺乏。Solorzano指出:「我們看見企業對培訓人才方面更積極和心思熟慮。我們鼓勵他們再多走前一步,為社會這個棘手問題帶來真正的貢獻。」

科技巨企千金一擲 看誰燒錢最驚人

科企巨擘燒錢成常態 未來賺錢的必經階段
 
「若要賺錢,便須先花錢。」這是最為企業受落的營商理念,特別是矽谷這個地方,諸如Tesla、Uber、Lyft、Snap等都是不停燒錢的企業,坐擁的高昂估值就是市場相信有天將會扭虧為盈。不過正如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等企業在取得盈利前,不都是燒了無數錢麼?
 
事實上,成功科技企業在賺錢前必先燒很多錢,這種假設並非有錯。對於四大科企技業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的初期,就會發現所走過的路與新一批科技企業相似(Tesla、Uber、Lyft、Snap)。
 
過去成功企業燒錢不嚴重 合共只是10億美元
 
雖然過去部分燒錢企業成功跑出,卻有部分最終失敗,例如Webvan及eToy.com。據會計師Jack Ciesielski表示:「現時燒錢的企業,投資者不僅參考過去失敗的例子,也會比較成功的個案。」
 
對於這方面的分析,關鍵的量度指標並非盈利,而是「自由現金流」,當自由現金流出現負數,這部分就是燒錢數目。
 
以Google為例,公司雖然曾經嚴重虧損,但自由現金流卻從未出現嚴重負數,而Apple的自由現金流更是從未出現過負數。至於Facebook亦只有在2007年及2008年兩年間出現負數的自由現金流,當時公司嚴重燒錢達1.43億美元。Amazon雖由1999年到2001年出現較嚴重的負現金流,但到2002年開始便已經是正現金流。四大科技巨頭這些年來合共燒的錢亦只不過是10億美元。
 
新科企巨頭燒錢驚人 未看到盈利之路
 
相反,以Tesla為例,燒了12年錢後,共燒了109億美元。到今年首季,銷售更出現疲弱,迫使Tesla須要再籌24億美元。Morgan Stanley的Adam Jonas更對其股價預測從97美元大幅降至10美元,表示目前中國的市場亦出現放緩。
 
再看Uber至今3年總共燒了89億美元。2016年,Uber的負現金流錄得4.5億美元,之後不斷收窄,儘管仍然嚴重。
 
Lyft在三年內共燒了13.6億美元。2016年,Lyft燒了4.96億美元,其後輕微改善。
 
Snap在四年間共燒了27.2億美元,不過Snap的研發費依然很高,佔總成本三分之一。Wedbush的Michael Pachter表示,Snap的收入及增長都很令人滿意,但「踏上盈利之路仍很漫長」。
 
新一批燒錢巨企至今已淨燒了239億美元。這樣的話,到底投資者會否從新一批科技企業獲得回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