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陪伴孩子嗎? 原來我一直都沒有﹗

說起來還真的羞愧。想必現在身兼數職的父母實在多不勝數:回到公司便是經理,回到家就是爸爸,回到婆婆家又是別人的兒子。

由於工作實在太忙,每晚我和丈夫也是超過八時才回家,很多時更是夜深才可回到家。每次回到家也是看見孩子已經睡了,看見她們熟睡的樣子,實是羞愧,因為覺得她們又有一天沒有媽媽了﹗這些都是一些無可奈何的事。

但原來很多時候,我在街上看到很多父母雖然身在孩子旁,但眼、手及心思卻從沒離開手上那電話或IPAD,看見真的很心痛。

昨天新的工人姐姐第一天來到,我的大女兒及二女兒都很雀躍。我頓時覺得很心痛,明白到她為何這麼開心:平時沒有人“真正”陪伴她們﹗在她們眼中,平時爸爸媽媽由早到晚工作,連見面的時間也沒有。而公公婆婆每天也忙著家務及照顧最年幼的8個月妹妹,每天只有她們兩個相依為命在玩玩具及看書。昨天她們的雀躍令我反省了很久,究竟我是否好像那些“心不在焉”的父母? 

什麼是“心不在焉”

如果您在孩子身邊,但心卻想著公司的事情。

如果您的孩子在跟您說話,您卻很想他快些說畢,以致您可以做下一項事情。

如果您在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但卻在打哈欠,很想快些讀完,因為您很睏。

如果您在推孩子玩鞦韆,心卻在嚮往與朋友的聚會。

如果您在抱著孩子,但沒有看過他一眼。

以上,我全部都試過。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重新陪伴我們的孩子,讓他們擁有爸爸媽媽的童年。

您的孩子需要怎樣的愛?

最近閱讀了一本好書 ──《愛的語言》。這本書給我帶來很多啟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就説我三個女兒,各有不同性格,不同需要。大女很想我陪伴,二女很需要人抱著,三女也很喜歡我抱著哄她,但由於三女只有九個月大,我還未完全看清楚她最需要什麼。

究竟有哪些愛的言語?您們每天有做嗎?還是每天只是要求孩子的表現符合我們的要求?我們這麼愛孩子,可以如何表達?

(1)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多親吻、多擁抱你的孩子

我每天都會忍不住親吻孩子超過50次(當然如果我生病了,就不會這樣做)。一位舊同事問我﹕「為什麼您不斷親吻孩子?」

親吻和擁抱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和滿足,就算是不說話,孩子也能從中接收到愛的訊息。請每當看到孩子時,給他一個親吻及擁抱、擁著他說故事、給他一個鼓勵的“high five”!

(2)肯定的言詞(Words of Affirmation):多説岀讚賞的說語

爸爸媽媽的說話,對孩子最有影響力﹗可為他們帶來極大的鼓勵或滿足感,也可以是很大的傷害,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胡亂說話﹗

很多時會聽到有些父母說﹕「生叉燒好過生您﹗」其實這句說話有很大的傷害力,會令到孩子失去自信心及對父母的信任﹗爸爸媽媽,請務必慎言﹗

(3)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要專心和孩子一起

我發現自己原來答應女兒陪她學小提琴,但一邊郤在回覆電郵﹗

這應該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畫面 ── 一個讓孩子感到失落及令他們以為自己不重要的畫面。 我們要時常提醒自己,什麼是「陪」?是真的在「陪」嗎?千萬不要只是在一旁觀看或是做自己的事,心裡面全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孩子的事,那麼,要讓孩子感受到愛真的很難。

(4)接受禮物(Gifts):自己做的禮物

爸爸媽媽很多時因為沒有時間陪孩子,誤以為花大錢買禮物就可以滿足他們,其實這樣的做法只會給孩子錯誤的價值觀。其實送「禮物」給孩子,可以是自己花心思做的小東西,如在他的筆盒裡放入他特別喜歡的心意卡。送禮物的前題關鍵,是孩子必須平常就能體會到父母是真正的關心和在意他,您送的禮物才會帶來愛的感覺。

(5)服務的行動 (Acts of Service):為孩子做一些令他開心、喜樂的事情

有一位孩子,他本來已學會自己吃飯,但有時卻會要求媽媽餵他,媽媽為了要訓練孩子獨立,每次都會拒絕孩子,堅持孩子只要是有能力做的就一定要自己完成,每次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孩子就會以哭鬧收場,造成媽媽對自己的教養方式開始產生掙扎。原來有時孩子要求媽媽為他做一些事情只是在撒嬌,餵他一口兩口飯,對孩子而言,其實就是在對孩子說:「我愛你!」

你孩子的愛之語是什麼?觀察孩子對每種愛之語的反應,用對了,他才能真正感受到你的愛。

小一面試辛苦爸媽

現今的父母真的承受很大壓力﹗孩子長大了,以為可以輕鬆點,但原來作為香港的父母真的不容易﹗由出生擔心到結婚生孩子,現在父母真的不易做﹗

現今的父母真的承受很大壓力﹗
孩子長大了,以為可以輕鬆點,但原來作為香港的父母真的不容易﹗由出生擔心到結婚生孩子,現在父母真的不易做﹗

由孩子K2開始,家長每逢星期六就是跑去各小學的簡介會,平日就是在找升小資料,留意心儀學校簡介會的舉辦日期 。更甚是,還要跟別人"搶"簡介會名額,真是膽顫心驚﹗前兩天英華簡介會於網上開放預約,4800個名額竟在17分鐘內被搶光,可謂是"爭崩頭"﹗很多"搶不到"的家長心感愁煩 ﹗其中一位便是我的好朋友。

報了升小一的家長壓力開始來了,要替子女安排一系列的面試準備,上至特訓班,下至穿什麼衣服都要苦惱很久。個人認為面試班只能作提醍之用,真正有幫助的不是靠那短短幾堂的面試班,而是家長平日的教導,和孩子平日的學習。

小學老師面試很多由大門口已經在觀察孩子了,除非孩子特別"百厭",否則門口老師一般不會特別寫什麼。之後便是登記時及於等候室的表現了。這些細節雖然不是得分重點,但卻是最容易失分的地方﹗而且一失足成千古恨"﹗

老師所有的環節及問題其實都是想看孩子長期學習的成果,而不是短期學習成果,如背誦什麼詩句,其實老師一看孩子的眼神及動作,就知道究竟是長期還是短期了﹗長期的學習包括品德及學業上,一些習慣如閱讀習慣、願不願意幫助別人、會否 "爭玩具"……這些都不是幾堂的面試班可以教授或培養得到的。有禮貌的孩子老師特別喜歡,媽媽爸爸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老師也十分注重。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真的想面試成功的話,應從出生便開始做好預備,跟另一半計劃一下如何教育孩子。爸爸媽媽們,加油呀﹗

勵志親子電影推介:《飛躍芭蕾》

古巴貧民窟男孩一躍為世界巨星,一個關於追尋根源的動人故事,一個將生命奉獻給藝術的成長傳記。

《飛躍芭蕾》改編自古巴傳奇芭蕾舞蹈家卡洛斯阿哥斯達(Carlos Acosta)的自傳《No Way Home》,由他與金牌編劇保羅拉維提(Paul Laverty)聯手改編劇本,再由柏林及康城獲獎導演伊希亞波拉因(Icíar Bollaín)執導,阿哥斯達本人更親自演出。電影講述阿哥斯達如何一跳成名,成為世界知名的舞壇巨星的心路歷程。

生於古巴夏灣拿鄰近的貧民窟,不受紀律、天生好動的尤利一直享受於大街小巷跳舞的樂趣。由於擔憂兒子的前途,父親將他送到古巴最頂級的國家舞蹈學校受訓學習芭蕾舞。背負家庭重擔、面對內心掙扎、情繫國家局勢的他最終憑其出色的天賦、不懈的努力以及優美的舞姿,一步又一步於國際舞台跳出真我,成為受人敬仰的舞台王者。

 《飛躍芭蕾》將於2019年8月1日於百老匯電影中心上映。

學習黃金期 十歲前完全流利

眾所周知,年紀越大,越難學習第二種語言。近來一項最新研究確定,10歲前學習語言才可能擁有當地人的流利程度。

該項由《Cognition》雜誌刊登的研究發現,若在10歲後才學習第二種語言,「近乎不可能」達到當地人的流利,原因並非語言技巧此時便走下坡。論文聯合作者兼波士頓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Joshua Hartshorne表示:「事實上,你學習的速度仍然可以很快,但問題在於時間不夠,因為學習能力約於17或18歲便會開始下降。」該研究指出若於十多歲才學習另一種語言,同樣可以很好,只是不大可能完全流利而已。

學習窗口較以往的長 成年學習效果仍佳
至於為何踏入成年階段學習能力便下降,對科學家而言仍是一個謎。Hartshorne表示,可能是由於大腦的可塑性出現轉變,或由於進入職場或入讀大學,以致生活方式出現改變,也可能是由於不願意學習新事物。隨著年紀漸大,更可能看似蠢鈍下來。

儘管聽起來有點令人失望,但對於許多有天分的孩童來說,10歲已經遠比過去認為的時間多。過去,部分科學家認為學習窗口在出生後不久便關閉,另一些則認為青春期的初段,這都早於這項研究認為的17或18歲。

沉浸學習新語言 效果勝於課堂
此外,Hartshorne還指出,研究結果清楚顯示學生以沉浸方式學習新語言,比純粹在課堂學習效果更好,但他承認知易行難。「你最好像成年人,飛到那個國家學習語言,這比在學校多年更佳。」

如果無法移民,Hartshorne建議盡量模仿當地的語言環境,即是嘗試與當地人實際交談,而不是依靠書本。若能做到,即使已是成年,無法百分百流利,但也絕對可以對答自如。

六大感知 x 多元感觀學習

家長要知道:感知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嬰幼兒的感知覺首先需要啟蒙和開發… 感知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是一切活動的基礎。

家長要知道:
嬰幼兒的感知覺首先需要啟蒙和開發,繼而開始發展各種認知活動和人與人的互動,所以培養BB感知覺是十分重要的。
爸媽應向BB提供豐富多彩的感知概念,吸引他/她們注意不同物體的特性。如果沒有豐富的感知對象,嬰幼兒好容易進入感知的盲區,從而可能阻礙感知能力的發展,影響其他認知活動。

《Your Child Can Discover》灌輸6種幼兒重要的感知概念:數學、音樂、顏色、介詞、幾何圖案和邏輯排序組合,透過多元感官及互動的方法來鼓勵孩子參與和學習,幫助進深地建立創意力、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音階調子。
– Logic Patterns  邏輯模式
– Geometric Shapes 幾何形狀
– Math Skills 數學技巧
– Prepositions 介詞/前置詞
– Colors 顏色
– Music 音樂

了解【  Your Child Can Discover 】優質嬰幼兒學習教材

MI Kids 2012年獲選為【 Your Child Can Discover】 及【 Your Child Can Discover】香港官方指定代理

—————————————-
【 Your Child Can Discover】適合3個月至7歲的孩子使用,令寶寶掌握96種不同顏色和幾何圖形等知識。產品榮獲2011美國夏季堤利威格兒童金腦

系統「學習」+自然「習得」

系統「學習」+自然「習得」: 要學會一種語言,除了通過學校有系統地「學習」(learning),還要從日常生活中自然地「習得」(acquisition)

要學會一種語言,除了通過學校有系統地「學習」(learning),還要從日常生活中自然地「習得」(acquisition)。「語言習得」並沒有課程、教材和教法,例如家人及照顧者對幼兒說話,陪他們玩耍、閱讀等,跟同學(同輩)相處溝通等都是語言習得的途徑。

謝教授認為「學習」和「習得」同樣重要,缺少其中一項也會影響成效。他舉例說明:「為何非華語學生較難學好中文?因為他們自幼在家中沒有習得中文的環境,即使3歲入讀一般的K1班,他們仍少了3年習得中文的機會。」0至6歲是習得語言的黃金階段,此時孩子學得最快、最好,因此家長不要忽視孩子的「語言習得」。

自然「習得」-  家庭閱讀愈早愈好
那麼家長如何幫助年幼子女「習得」語言呢?謝教授建議如下:
1. 多與幼兒說話(talking):雖然0至3歲的小朋友未必能對答,但家長可以不斷跟他們說話,就像存錢入銀行一樣,對他們日後學習語言有很大幫助。一般來說,4個月左右已能發聲回應(child talk),到12個月左右便能學語言及表達意思。
2. 在家看圖書:讓孩子自幼接觸書本,擁有自己的書籍,培養閱讀習慣。
3. 建立閱讀角:在家中某位置定為閱讀角,放置中、英文圖書,讓孩子在這裏閱讀。
4. 善用孩子興趣:例如孩子畫畫(塗鴉)後,請他們分享,他們每說出一些詞語,家長可以寫出來,例如孩子指着圖畫說:「這是一隻怪獸。」家長便寫出「怪獸」兩字。
5. 留意身邊事件:例如帶孩子上茶樓,給他們點心紙選擇喜歡的食物。

【本文內容節錄自2016年4月2日謝錫金教授主講的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講座系列十三《怎樣培養香港兒童的雙語能力?》】

系統「學習」-  選擇合適教材
►基於大腦發展、早期語言學習、早期讀寫能力與嬰兒學習研究的理論,14項研究均顯示孩子使用Your Baby Can Learn 能達到正面的學習成效,成效獲數以千計的影片證明及用家推薦。
►美國著名教育家及嬰幼兒研究專家Dr.Robert Titzer,曾於美國 4 間不同大學任教,並致力研究兒童心理學的範疇。他研究出嬰幼兒多元感官學習的方法,深受各地父母的關注,及引起各大傳媒的爭相採訪,包括 MSNBC, CNN, Headline News, Parenting Principles (on PBS), The Learning Channel……Dr.Titzer曾與全國各地、千萬名家長分享及示範一些能刺激嬰幼兒大腦發展的學習活動,他的學術研究已發表在科學期刊以及著名的心理學評論中。
►Dr.Titzer更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套專為嬰幼兒及學齡前幼童(3個月到5歲的孩子)而設的英語閱讀學習教材《Your Baby Can Learn》,讓各個家庭現在都可以分享這份喜悅和驚奇。他也是運用這套多元感官教學法啟發剛出生的女兒學習,他女兒9個月大時已學會認字,成效顯注。

了解【  Your Baby Can Learn 】優質嬰幼兒學習教材

MI Kids 2012年獲選為【 Your baby Can Learn】 及【 Your Child Can Discover】香港官方指定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