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時代女性之最

100 Women of the year

TIME選出一百年來各年最具代表的女性人物,以下是其中幾個:

1924年

Coco Chanel是一位出色的女企業家,創立了全球其中一個著名品牌。她是一位機會主義者,曾經與德國納粹黨合作,因此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然無礙。Chanel是最早一批設計師採用毛線衫作為潮流服飾。今天的Chanel已是實用和奢華的代名詞。

1928年

黃柳霜在美國出生,1920年代由於演技出色,曾在荷里活闖出名堂,但由於當時美國法律充滿歧視,禁止其他膚色人種登上大銀幕,令她處處受制。她經過幾年公開批評美國的種族主義後,在1928年毅然到了歐洲,當地觀眾很欣賞她的才華,沒有歧視她黃種人的身分。她因此在當地成為國際巨星,到1950年代回到美國繼續為反歧視抗爭,最終成為第一位亞洲女性主演美國電視劇集。

1937年

宋美齡對近代的中國影響深遠。她畢業於美國威爾斯利學院,嫁給當時中國總統蔣介石後,曾在抗日期間走訪美國,爭取美國支持抗戰。她在國內亦呼風喚雨。TIME在1937年將她與蔣介石同列為當年的風雲人物,表示:「西方社會沒有一個女性在其國內的地位,及得上這位蔣夫人。」

1945年

說到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必定要提華裔科學家吳健雄。如果沒有這位物理學家,整個計劃便可能失敗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亦可能要打至1946年,甚至更長時間。當原子彈在1945年第一次使用,結束了整個戰事,人們常提到Enrico Fermi和Robert Oppenheimer,但兩人若沒有吳健雄的協助,卻是未必成功。

1952年

伊莉莎白二世在26歲登基為王,國民都寄望英國能因此富強。然而,她在位時大英帝國的瓦解卻正在加快,先後失去了埃及、蘇丹和加納。七十多年後,她現在只管治英倫三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大大降低。不過她現年93歲,軟實力卻是舉足輕重。

1982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英國是一場災難,大英帝國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戴卓爾夫人在1982年發動軍事行動,成功擊退阿根廷,保住了其中一個最後的殖民地福克蘭群島。她因為此役民望攀升,更在國會選舉大勝,手握大權推行多項重大經濟改革,令英國經濟繁榮。她亦成為英國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首相之一。

民眾愁困在家發悶 網上直播逆市奇萉

人們在家百無聊賴 網上直播大受歡迎

正如無數留守家中的民眾,Peter Li感到非常沉悶,只能靠手機解悶。在封城期間,他很喜歡收看抖音平台上北京最紅夜總會One Third的現場直播。夜總會裡當然沒有顧客,但有主持在播放勁歌。短短5個小時,像Li這類觀眾已合共給予這家夜總會人民幣200萬元的打賞。

由於當局實施嚴格封鎖措施,無數民眾的日常生活,很快便得依靠互聯網。白領專業人士在家工作,教師遙距上課,零售店經營更多網上買賣。不過像夜總會、健身中心和其他需要人與人接觸的消費企業,現場直播成了與顧客保持聯繫的有效方法。

網上直播收視激增 促成大量購物消費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教授邢采指出:「人們參與虛擬社群,為要找到社交聯繫,期望感到被愛和歸屬感。」

直播節目已成為中國很普遍的娛樂。研究機構iiMedia估計今年中國已有5.01億人轉看大量業餘播主的生活直播片段。有時這些播主純粹只是坐在睡房中,對著鏡頭清談幾個小時。

此外,越來越多人願意付費收看這些直播節目,又或在直播期間消費。2019年上半年,便有超過一半觀眾收看消費直播,40%更下訂購物。

當局的封城措施,刺激這類直播的需求。據研究機構Questmobile資料,單是農曆新年期間,抖音、快手和其他同類應用程式的觀眾合共激增至5.74億,較2019年上升35%。用戶平均每日用105分鐘收看網上視頻,去年則為78分鐘。

上網習慣已經建立 企業各出奇謀制勝

疫情過後,人們生活將回復正常,企業復工,夜總會重開,但一些分析師表示,這種觀看直播的習慣可能已經建立起來。Citi互聯網分析師Alicia Yap指出:「最近用戶對網上娛樂和行為的轉變,可維持更長時間。」

中國一家有115分店的健身連鎖集團Super Monkey表示,公司舉辦的直播健身課程和營會,最近有280,000活躍網上用戶參與。對手Shape Fitness亦於疫情爆發後馬上開始串流直播。創辦人Zeng Xiang表示:「這樣我們可保持客戶的忠誠度,亦可在非常時期吸引新客。」

珠海一家初創企業四維時代(4DAGE)亦把握機會,利用3D鏡頭重現空間感,推出1,000多家博物館的導賞團服務,短短幾個星期,已吸引約1億人次觀賞,在疫情未爆發前,平台只有幾千人次瀏覽。

四維時代首席顧問Matteo Pallotta表示:「人們太悶了,所以在家中設法尋找娛樂方法。」

澳洲山火燒遍大地 再多錢也買不到平安

 

一家人擁在曾經風光明媚的沙灘,後面是他們被大火吞噬的房屋。小小的幼樹熊毛髮被燒焦,摟著樹熊媽媽永別。軍用直升機在上空盤旋,到處尋找生還者,爭分奪秒。
 
這些片段都是在澳洲發生的殘酷現實,這場自12月發生的大火奪去了二十多人性命,數以億計動物被燒死,2,500萬畝土地變成焦土。塔斯曼尼亞大學消防研究中心總監David Bowman指出:「我們正處於嚴峻的戰爭。」
 
這場災難成為全球焦點。眼見無數可愛的樹熊、袋鼠和沙袋鼠慘死,令人難過,而山火發生的地點更是澳洲富裕地區,提醒人們即使有錢,遇上天災也不可能免疫。
 
氣候暖化是元兇 天災嚴重性勢加劇
 
這場山火的出現,印證了人們對氣候暖化造成自然災害的憂慮。無論是環保團體,或是令人生畏的科學報告,還有其他極端氣候災難,例如加州山火等,都在提醒我們氣候暖化已迫在眉睫。至於各國領袖是否能作出相應政策,則有待驗證。
 
澳洲山火與氣候暖化的關係,根本不可能質疑。當地雖然也時有山火,但氣候暖化加劇危機。多年來乾旱越來越嚴重,導致植物死亡,變成易燃的導火線,而酷熱的天氣就像焗爐,令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去年,澳洲的溫度和乾旱程度破了紀錄,部分地區在12月的夏季錄得49度高溫。澳洲政府於2019年發佈的一份報告,便指出氣候暖化已經「導致近幾十年更易發生林區山火」。
 
政客看重經濟優先 民眾不滿情緒升溫
 
然而,澳洲現任政府高層很大程度否認問題根源,與美國、俄羅斯和巴西如出一轍。澳洲的礦業是該國經濟重要支柱,因此澳洲也是少數國家堅決反對大幅削減碳排放。
 
不過澳洲總理Scott Morrison不像特朗普完全否定科學數據,而是表示澳洲佔全球碳排放很小比例,減不減排作用不大。
 
Morrison的取態到底能堅持多久,目前尚不清楚。據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去年一項調查顯示,澳洲61%人認為政府應馬上採取行動,「即使要付出沉重代價」。這個比例較2012年上升了25個百分點。
 
研究所的Daniel Flitton指出:「人們將會起來反對Scott Morrison。環保議題若處理失當,往後將成為澳洲總理垮台的致命傷。」